幾十年發展,中國化妝品市場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市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期。
經前瞻產業研究院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護膚品市場排名前十的品牌市占率為48.8%,巴黎歐萊雅位列第一,占比為14.96%,雅詩蘭黛緊隨其后,占比為8.73%。與此同時,在市占率前十的品牌中,僅有百雀羚與伽藍兩家國產企業。
中國護膚品市場依然由國際品牌占據主導地位背后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化妝品行業幾十年的追趕,仍難以抹平跨國巨頭上百年積累形成的差距,在疫情影響下,這些差距被再度放大。
當諸多品牌受到包裝、能源和原材料等整個行業供應鏈的漲價及短缺的影響后,國產品牌對國外進口原料的極度依賴,在原料層面確實存在的“卡脖子”技術壁壘被暴露出來,原料創新重要性的認知,也隨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化妝品的創新主要依賴于原料的創新,尤其是功效性原料以及對化妝品劑型改善有貢獻原料的開發與創新。”現任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標準專家委員、背景日用化學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良曾在《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式出臺之時,如是評價改革原料管理,鼓勵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如徐良強調,決定行業高度的,永遠不會是跟隨者,推動產業發展的,永遠會是創新的力量,深耕原料創新將成為中國化妝品行業蛻變的關鍵。
需注意的是,在帷幕背后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先行者們早已做好準備,吹響“終結平替時代”的號角。
01.跟隨者難以擺脫平替標簽
2021年底,璦爾博士創始人白天明曾在記者的采訪中如是評判國內外配方原料的發展水平:“在尖端原料上,國內化妝品與國際相比確實存在差距,但沒有想象中這么大,他們的優勢更多在于趨勢引領以及基礎研究之上。”
確如白天明所言,相較于國際巨頭長期以來建立的先發優勢,發展時長僅為40余年的中國化妝品行業想要實現全方面追趕極其困難,這不僅在于尖端技術的突破,還在于如何把握原料趨勢的話語權。
據巨量算數《2022美妝成分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1-12月抖音平臺,本土品牌呈現出更強烈的“以成分宣傳產品”的意愿,但從播放量來看,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美妝成分內容關注度仍顯著高于本土品牌。
在其背后,是國際品牌長期塑造品牌力帶來的心智印象,對于美妝功效成分的觸達效果要更優于本土品牌,也正因為此,許多國產品牌開始定位升級,展現出其在科技及原料層面的優勢來重塑消費認知。
這勢必是一場長久的拉鋸戰,彌補消費認知鴻溝的過程,是國內外品牌搶奪原料話語權的競爭,也是品牌力的競爭,國產品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機會與國際大牌分庭抗禮,然而,國際品牌不可能停滯在當前水平這也意味著,在相同市場環境下,國產品牌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以期實現超越。
另一方面,國際品牌對功效原料趨勢的持續引領,能夠保證其始終處于先發優勢,讓其得以在原料測試水平、長時間測試積累的臨床數據、品質保障等層面始終保持領先,實現良性循環。
以玻色因為例。上世紀90年代,歐萊雅研發和創新中心聚焦糖胺聚糖在皮膚老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篩選出玻色因,作為改善皮膚衰老引起的GAGs不足問題的解決方案,引領抗衰成分風潮(相關內容詳見東耳文傳此前報道《成分競爭加劇,普利制藥宣布實現玻色因公斤級量產》)。
歐萊雅旗下應用玻色因成分產品
在今年5月專利保護期失效后,諸多國內廠商開始涉足這一原料領域,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專利檢索分析庫中,玻色因相關專利已達75條,從中不難看出國內廠商“跟隨潮流,才能規避更多風險”,“愿為平替”的趨利動機。
但跟隨的背后,意味著難以超越。
在玻色因誕生后的20余年間,歐萊雅就已圍繞玻色因原料申請超70項相關專利,發表12篇相關文獻,今年8月,歐萊雅更是將該成分升級為玻色因PRO,進一步提升皮膚吸收率及配方穩定性,構建起堅實的專業壁壘,可以預見,國內廠商的追趕速度,或將難以超越歐萊雅的迭代速度。
換言之,無論是消費心智還是原料創新層面,國產美妝想要擺脫“平替”印象,需要找尋到自身的差異化優勢,作出更多突破。
02.終結平替時代的號角已吹響
有跟隨者,自然也有創新者。
2021年新規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10月30日,中國化妝品新原料清單已更新至39個,使用目的多為保濕、皮膚保護劑等領域,其中19項屬國產。
中國新原料清單(截至2022年10月30日)
據了解,001號新原料N-乙酰神經氨酸早在2015年就已申請原料備案,002號新原料月桂酰丙氨酸至少在2014年就已申請備案,加之原料前期開發與準備時間,這些新原料的誕生已歷經十幾二十年。
令人欣喜的是,化妝品原料的國內原創之路不僅早已啟程,還在部分細分領域達到世界高度。
首先是膠原蛋白領域。自2005年取得“膠原蛋白敷料”實用新型專利以來,巨子生物先后推出Humanlike重組膠原蛋白仿生組合專利技術研發成果,受邀參與起草《重組膠原蛋白》及作為化妝品原料的膠原蛋白技術要求,證明了其在該領域的強勁實力,已達世界高度。
巨子生物大樓
在膠原蛋白領域達到或接近世界高度,且涉及美容行業的企業并非僅巨子生物一家,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國內高品質膠原蛋白行業發展白皮書》中,蘇州吉利鼎、廣州創爾生物、山西錦波生物、臺灣雙美生物、廣州暨源生物同樣作為重點企業被列出。
值得關注的是,包括巨子生物在內,這六家膠原蛋白賽道的重點企業在其尖端技術突破、制備技術及工藝、應用技術、活性提升等層面各有差異化優勢(優勢對比詳見東耳文傳此前報道《發布《白皮書》,膠原蛋白賽道能跑出幾個頭部?》)。
在透明質酸領域,中國企業也實現了產業化趕超。
據權威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發布的《2021全球及中國透明質酸(HA)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原料生產銷售國,在發酵技術水平、產量以及質量上,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過去5年,中國透明質酸原料銷量年復合增長率已達到13.1%,至2021年,中國透明質酸原料的總銷量已占全球總銷量的82.0%。
其中,華熙生物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研發、生產、銷售企業,占據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場份額的44%,焦點生物、阜豐生物、安華生物緊隨其后,市場占比分別為15%、9%、7%,在市場占有率TOP8中,有5家為中國企業,始終引領著透明質酸的產業革命與行業走向。
統觀中國企業在膠原蛋白及透明質酸領域的發展,我們能夠發現以下幾點共性:
1.功效原料與人體皮膚本身的組成部分同源,在維系肌膚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初始原料獲取成本相對低廉(譬如魚皮、魚眼),可預見市場需求大,能夠吸引大量企業入局形成產業鏈,以高產業規模持續強化C端對功效原料的認知,穩步擴大市場;
3.技術研發尖端度與研發成本、功效提升成正比,可挖掘研發方向多元,易形成良性競爭推動產業高精尖化發展。
產業升級,不可能僅靠幾家公司以一己之力就能推動,在我們聚焦于技術尖端突破的同時,也需要思考究竟該如何支撐研發的穩步推進,其中關鍵絕不止于創造需求、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更需要進一步推動產業化、市場化及規模化,這或許會是中國企業能夠在原料層面實現反超的關鍵。
03.中國有條件成為原料強國
事實上,從行業整體來看,中國美業對進口原料的依賴不僅在于尖端功效原料,還在于無法自主持續供應的基礎原料,這也是關系國產美妝生存命脈的關鍵問題。
以生產甘油、丙二醇等基礎原料的前置產物棕櫚油為例,由于歷史因素,歐美國家早已以種植園等形式在東南亞、印尼、拉丁美洲等多地實現土地壟斷,建立起棕櫚油等原料的生產開發產業鏈,成為與當地經濟發展深度相關的重要產業。
而在中國,雖然幅員遼闊,氣候帶分層明顯且多樣,但適合油棕樹生產的熱帶氣候環境地區占地極少,且國內種植油棕樹成本較高,因此在1926年首次在熱帶北緣的海南等地首次引種,上世紀50、60年代兩次在海南嘗試兩次大規模種植后,由于產值不高、管理不善,種植面積不足以實現規模效益等原因,國內幾乎放棄了棕櫚油的自主生產。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棕櫚油進口量占比為52.5%,供給端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環境不適宜棕櫚油的自主生產供應,卻并不代表放棄了在該領域的產業研究:1998年,熱科院重啟油棕引種實驗,經20余年研究后,選育出年畝產油量超過200公斤的油棕品種“熱油6號”,并推出能大幅縮短培育時間的組織培養技術。
據相關報道,熱科院橡膠所已經推動油棕產業走出國門,以“在外生產”為主要方式曲線解決棕櫚油供應問題,目前已向在非洲剛果(金)、剛果(布)和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開展油棕業務的中國企業,提供中國自己選育的品種的組織培養苗或雜交組合。
事實上,中國也完全有條件通過基礎原料建設,做好原產地品牌,且已有實例。
新銳品牌尋薈記,始創于2015年,系美妝行業內少有的自建產地的品牌,截至2022年8月,擁有有機種植區規模已達中國第一,面積高達兩百萬平方。該品牌在原料萃取、濃縮、發酵、復配等領域頗有建樹,擅長自原料為起點進行產品創新,以強化產品功效,憑借原料優勢。2021年,尋薈記成為首批入選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成分品牌,在此前后,屢獲天貓單品類銷冠。
從長遠來看,美妝行業在基礎原料上所受到的桎梏是可以打破的,雖然中國工業制造目前仍存在大而不強,對國外依賴度較高等問題,但在長期技術攻克下,依然能夠尋求到解決辦法。
一如尋薈記創始人林瀚朋友圈中對未來的展望:“我們完全有條件成為原料強國。”
東耳文傳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614638114@qq.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