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李小璐抖音首次直播帶貨,和羅永浩一樣,抖音給予了很多流量支持,包括開屏廣告、短視頻作品精準投放、直播預熱等,首秀場消費者很爭氣,一場銷售額2000萬+,幾款主推產品均售出萬件以上。然而,和陳好看一樣看過直播的朋友都有種明顯感覺:不怎么說話的李小璐像是直播間里的局外人,而她身邊賣力解說的女主播更像是“李小璐”。
或許是評論區關于其家事的討論太多,刷屏太快,她基本上沒有回應任何直播消息,只是微笑一下、撩撩頭發、配合另一位主播附和幾句,顯得有些漫不經心,與她在抖音打造“重新出發 為了生活”的正能量人設大相徑庭,甚至有為了快速獲得收入而不得不放下身段的輕慢意味。更有甚者,4月22日李小璐抖音直播第二場,談笑了幾分鐘便長時間冷場,做了下一場帶貨的預告后在屏幕前多次發呆,直至十幾分鐘后下播。真的忍不住要問問:李小璐,你把直播當什么?據《“帶貨經濟”從業者現狀觀察》報告調查顯示,近4成的“帶貨經濟”從業者每天平均工作8—12小時,17.8%的主播最長連續直播10小時以上。花椒直播《網絡主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每月直播15次以上的網絡主播平均月收入為9975元,月直播22次以上的網絡主播,月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網絡主播為了在直播中呈現新鮮優質的內容,“不掉粉”甚至“圈粉”,主播們往往一睜眼就要“刷手機”,關注各類搞笑段子及熱點話題;互動中的搞笑模仿,受到差評時的繼續保持微笑。某知名百強連鎖老板在接受東耳采訪時曾說,為了準備直播,他們的主播甚至把歷史典故都背下來,關于產品的資料稿背的滾瓜爛熟,長達6.7個小時的直播,有問必答,不冷場。曾幾何時,低俗類直播令“主播”這個身份多了貶低意味,而新消費環境下,購物場景和購物邊界持續模糊,帶貨主播們為了抓住線上線下融合的紅利,苦練口才、經營私域、經營圈層關系,哪怕是李佳琦這樣的頭部主播,在走紅之前也要日試幾十只口紅,才能積累下看一眼妝容就猜出口紅色號和品牌的功力。猶記央視曾采訪過一位藏族姑娘,2年前的她和許多生活在川藏交界的藏民一樣,家境貧寒,而她從學拍視頻、發視頻開始,一步步到帶領村民直播賣山貨賣松茸,去年的采摘季和售賣季,5個月的時間她和村民一起掙下300多萬元,這是以前全村勞動力幾十年都掙不來的錢。而山路險阻,他們空著肚子采摘,飯也來不及吃,手腳傷口不斷。沒有什么成功隨隨便便得來,除了拼命努力別無他法。我相信從小學習表演,幾十年演繹生涯的李小璐更應該明白。羅永浩直播首秀結束,微博熱搜頻頻,多半表示其帶貨不專業,詞匯太少,只會說幾句話,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可了他躬身入局的態度和決心,為了賣剃須刀刮掉留了多年的標志性胡子;不小心報錯品牌名90度鞠躬,多次道歉;邀請昔日的競爭對手進入直播間,大夸別家產品更好。有人說這是成年人的辛酸,為了責任不得不為,陳好看更覺得,這也是成年人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那就要有潛心學習、努力做好的態度。相比李小璐在直播前說的“為了生活”,陳好看沒看出來,消費者也沒看出來。一只口紅,李佳琦可以形容成“奶油質地、葡萄男孩、銀河掛在嘴上”,語句中充斥著令人遐想的美好空間,而李小璐生硬的三個字——“豆沙色”,一個字也沒多。或許是身處美妝行業的關系,陳好看見過太多真的“為了生活”的主播,下午一點開播,播到晚上8.9點,就算在線人數幾十幾百,照樣笑容不斷,也絕不冷場,她們才是“為了生活”。或許李小璐不用心的表現,是內心不認同她會一直做主播這份職業,也不認同主播這個身份。看直播前,陳好看想冠以她一個品牌品宣人的角色,但可惜,她沉浸在未來還能繼續走紅的夢中,面對身邊滔滔不絕、有些搶戲的搭檔,只能微微笑一下,附和著說一句“對”,像一位受邀來到直播間的嘉賓,殊不知這是消費者是沖著她的表現進入直播間,沖著她購買了產品。用一句直白的話:如果你把直播當跳板,可以,那請你表現得專業一些,尊重你的職業還有那些拼命努力的同行。從李小璐的直播中,陳好看有種預感:過剩的流量經濟將要殆盡。面對不專業的明星主播,觀眾會有審美疲勞的一天,而無論是實體零售還是電商企業,不斷努力進步的專業BA,將會在“播商經濟”中展露更大的頭角,相信這也是行業和市場一種趨于自愈的理性修復。那些年用傷客積累下的財富,未來一定會在培養人才中大筆花費,而那些有培養意識的企業,也將跑贏這場比賽。最后的最后,李小璐說“我只是千千萬萬女人當中的一個普通女人”。不,你根本沒有她們努力。而那些真正努力,卻只是輸給流量的主播們,陳好看想為她們鳴不平。